从纸的诞生到印刷术的普及,文字以纸张为传输媒介的习惯,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然而,就在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的阅读习惯已经逐渐兴起,屏幕逐渐代替纸张成为大多数用户的基本阅读习惯。我们开始在屏幕上阅读书籍、浏览新闻、翻阅漫画、查找资料……智能手机、折叠屏手机、智能电视、电脑、pad、kindle、智能穿戴上的屏幕等等,一系列的屏幕还在层出不穷。屏幕的出现,加速促进了数字化阅读习惯的形成。 以下,我将从数字化阅读的几个特征或优势加以解释。 1、新闻获取的方式更为主动: 平面媒体产生之前,人们在交流信息时,口头问答是唯一的方式,且因为语种、方言等多种障碍,这种交流不常有效。当报纸成为主流新闻媒介后,二十世纪的英国人需要在浩繁的板块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电视新闻的诞生,首次使新闻以屏幕化流媒体形式出现,极大提升了视听体验,但人们也必须坐在电视机前耐心等待,在此过程中常有不感兴趣的内容令其走神。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可以定制新闻,主动搜索新闻成为可能,你只需要在键盘上敲击几个文字,或是用智能手机输入一串语音,即可找到自己想看的新闻内容。 2、新闻阅读由单一到复合: 无论报纸还是电视,你所能选择的无非只是一种阅读方式,即静态内容或动态内容。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可有效的将视频,图片,文字,声音,动漫,甚至AI评论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加丰满的信息内容。 3、新闻阅读的消化能力加强: 下拉刷新取代购买新的报纸杂志,而Push则替代了卖报者的吆喝或广播站的播报,及时更新的信息流,能在瞬间将不计其数的信息内容传递给用户。信息随着屏幕无所不在,信息流技术的普及,让你并不需要到专门的新闻网站或门户网站才能获取信息。有文字,有图片,能放链接的地方,都有被推送新闻的可能。信息爆炸,并非一句空话。 4、新闻阅读的分享有了新的方式: 交谈,在长期占领着新闻的主要传播方式。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书写被触摸屏幕所取代,信息传播从有形变为无形。如今,你看到的任何一条新闻,都可以在瞬间通过通讯设备、朋友圈、微博、Twitter、facebook向全世界发布。一个简单的分享按钮,则可以将你在今日头条或者澎湃上看到的新闻分享给你在微信、微博或QQ上的任意朋友。分享使信息的转载方式及渠道变得多样化。 5、新闻阅读的受众理解与互动: 在报纸和杂志盛行的年月,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我们的用户是谁?有何特征?仅能凭借一些意见书得到只鳞片爪的模糊概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每个用户成为独立的数据个体,通过收集用户行为和偏好,掌握用户阅读习惯,并根据时间,场景,地点等条件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已非难事。你的内容受众人群在变得越来越清晰,他们可以通过点击、评论、网络舆情等,随时与你进行互动,影响你的内容制作及表达形式。 数字阅读与互联网的发展相伴而生,当前数字阅读已基本成为社会主流。数字阅读主要指的首先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阅读内容以数字化的内容呈现;其次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阅读的载体、终端不在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各种数码设备。对此,我试着从以下四方面探讨数字化阅读的几个新型特质: 1、有流量的地方就有信息。 作为文字,信息必须通过实际载体才能存在,以我国为例,甲骨、竹简、布帛、纸张先后在历史上作为信息载体存在。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智能屏幕上的核心则是流量,流量的本质是user visit,其表现形式为曝光。也就是说,任何用户能够看到的地方,都有机会成为新闻曝光的位置。我国互联网用户人群目前已经超过七亿,国民总上网时间稳居世界第一。流量在中国无尽的庞大,这给新闻的消化及传播以无穷大的可能性。 2、从单一平台到整体生态 信息发布永远不能脱离媒体,但信息的传播却可以有无数渠道。屏幕所拥有的点对点连接的网络能力,一个内容可以在多个屏幕,多个场景,多个平台上实现。而非仅仅见诸于某份报纸,某个电视台。通过SDK,API,JAVA等技术,一个平台的信息内容可以在多家平台上共享,从而极大的拓展了他本身新闻内容的覆盖人群范围。新闻发布的形式,由单一的文字板块,到微博,朋友圈,头条号,短视频,新闻视频栏目,瀑布流,push插件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于是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人们,便不能只考虑一个新闻内容的某种单一表现形式,而是在新闻内容出现后,能同时制作出多种符合多平台、多场景的传播方式。 3、算法加持 云计算的进步,将会改变整个新闻业,尤其增加其对新闻的分析、总结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生产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引导用户行为的新闻内容。大数据如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每个航行者眼中只有云海茫茫,导航仪正是云计算。 4、不能只靠硬件 信息已经足够大,而值得被讲述和发现的世界却更加无穷大。纯粹依赖硬件构建信息,则会失去信息本身的核心价值:有益性,连贯性和灵活性。歇斯底里的自媒体,无穷精力的计算机,制造了无数的信息,这也为最不负责的信息(流言与谣言)带来了空间。由于无法辨别真伪和易于伪造,这种信息自由正是谣言得以滋生的土壤。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关注新闻的另一个特性:观点。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信息安全、舆论正确、预防信息误解和迷信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