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扒村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席軍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名句。這兩句詩若要套用在河南禹州市淺井鎮扒村這個中原普通山崗村莊的名上似乎恰如其分,扒村因扒村古窯而厚重、又因白底黑花瓷而華貴、而揚名天下。
扒村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城區西北13公里處。扒村窯遺址在村東南,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北至扒村北,東西約1500米。據考古證實,扒村窯創燒于唐代,終止於元代,是我國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窯,屬磁州窯系。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黃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盤、枕、瓶、罐等等。其白地釉下黑彩與磁州窯屬同一類型,黑彩濃而醇厚,筆調粗放簡練。扒村瓷的風格比磁州窯更加粗放凝練,黑彩也更加濃厚,它的裝飾技法主要採用繪畫和劃花,分為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扒村瓷多為白底黑花,胎質堅硬,但略微顯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黃兩種,釉面沒有光澤,白釉通常泛乳黃色。次為翠青地繪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中國古瓷學會會長耿寶昌先生、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先生譽之為“瓷上水墨”。“白地黑花”可謂是凝結在古瓷上的中國畫、燒制在古瓷上的中國書法。
根據《中國陶瓷史》記載:“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動,使它出現像窯變一樣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淋漓酣暢,大膽潑辣,似有意似無意,似有表似無形,妙趣橫生,變紀晨測,為後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聲。”趙青雲、許天申在《鈞瓷的興起及其工藝持片》一文中也說:“唐代花瓷出現,為鈞窯之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鈞瓷在北宋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是與唐鈞的無導作用密不可分的。”從上述可知,唐代花瓷與宋代鈞窯有淵源關係,是鈞窯的前身。鈞瓷始于唐,盛于宋已得到陶瓷史學界的公認,並載入史冊。
麥收前夕,記者欣聞扒村有人建窯複燒扒村瓷,且已獲得初步成功,很是驚喜。輾轉與窯主席軍曉聯繫上,第二天便慕名前往採訪。席軍曉的窯址建在村西路邊的一個大院裡,窯口名為“扒村席家窯坊”。記者到來時,席軍曉已換好工作服正準備開窯。為了不打擾窯口的工作安排,於是,一邊觀看席軍曉和工人們出窯,一邊裡瞭解他和窯口的情況。
席軍曉生於1972年,土生土長扒村人,1988年高中畢業後應徵入伍,5年後退伍回鄉。軍旅生涯的錘煉,使他成為一名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積極向上的好青年。幾年後,他在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便開始帶領鄉親們致富,關注村裡的發展。2008年席軍曉當選為村長,2100年當選為村支部書記。許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扒村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扒村瓷燒制技藝首批傳承人。
扒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回復扒村窯,讓千年古瓷重現華彩一直是席軍曉的夢想。懷揣夢想,肩負扒村父老鄉親的信任與重托2012年底,席軍曉拿出多年的積蓄,建起了一座液化氣窯,起名為扒村席家窯坊,開始了艱難的複燒試驗。
“扒村瓷看著簡單,其實和做鈞瓷一樣,那道工序都不能少。”席軍曉說,“剛開始請人做,一著急就自己動手了,自己去幹了才知道做瓷真不容易,買原料、配釉、注漿、拉坯、畫圖、施釉、燒窯,啥都要從頭學,去年可沒少砸東西,一窯一窯地砸,心疼人,但沒法。直到去年下半年才開始燒出了幾樣滿意的作品,尤其是前不久,但我的一件梅瓶被北京一位藏家以2600元買走後,我才第一次感覺到我已經入門了。”
席軍曉的展廳在二樓,東邊是他收藏的扒村瓷器與古瓷片,有不少瓷片上的圖案、字畫完整清晰,價值較高,其中一個盆、一個碗、一個唐代茶葉末釉梅瓶比較完整。席軍曉指著那個經過修復的白地黑花盆告訴記者,2004年9月7日,央視《鑒寶》欄目專家團鑒賞過一件“北宋扒村窯白地黑花盆”,和這件器物圖案一樣,專家鑒定團估價:80萬元人民幣。
展廳的西邊是席軍曉新近複燒的30多件扒村瓷,器型有碗、盤、枕、瓶、罐等,器物圖案初看畫的比較潦草,佈局瑣屑,字畫擁擠,給人以繁瑣的感覺。近前仔細觀看,你會發現器物的裝飾內容更為淳樸生動,構圖繁密巧妙,技法灑脫隨意,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而且造型與裝飾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構圖的巧妙性,突出了繪瓷的寫意性,極具水墨畫大寫意的效果。難怪自古至今人們稱扒村瓷為“瓷上水墨”。
扒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作為全村的帶頭人,他感覺自己的責任更重了,複燒扒村不但是他的使命,更賦予了全村鄉親們的重托。為此,他已註冊成立了瓷上水墨瓷業有限責任公司,並註冊了“瓷上水墨”商標,為扒村席家窯坊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扒村瓷的最高境界是‘白如玉、黑如漆、朱如血’,我現在做的扒村瓷只是剛邁進門檻,與傳統的扒村瓷還有不小的差距,今後唯有更加努力,虛心請教,加大投入,不斷改進工藝技術,進一步提高作品藝術品位元,力爭早日使這個具有千餘年歷史的古老瓷種,重現華彩。”席軍曉如是說。
席軍曉和張祥龍院長在親切交談
席家窯坊扒村瓷博物館
扒村瓷席家窯坊展廳
席軍曉、張祥龍、劉自軒、王獻臻
張祥龍:中國顔真卿書法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特約書畫家、中國文聯《國畫家報》特約書畫家; 中國環保網路電視臺豫南台台長劉自軒,大河風傳播中心主任 王獻臻
|